前言Ⅴ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1
4.1 调查的目的与任务1
4.1.1 目的1
4.1.2 任务2
4.2 调查内容2
4.3 基本技术要求2
4.3.1 调查图幅2
4.3.2 技术定额2
4.3.3 测线布设原则2
4.4 调查阶段的划分与要求3
4.4.1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3
4.4.2 调查设计书编写3
4.5 成果3
5 工程地球物理调查3
5.1 导航定位3
5.1.1 技术要求3
5.1.2 导航定位作业3
5.1.3 定位资料整理4
5.2 水深测量4
5.2.1 技术要求4
5.2.2 测量仪器4
5.2.3 海上测量4
5.2.4 资料整理5
5.2.5 成果图件5
5.3 侧扫声纳调查5
5.3.1 技术要求5
5.3.2 调查实施5
5.3.3 资料整理5
5.3.4 成果图件6
5.4 地层剖面探测6
5.4.1 技术要求6
5.4.2 仪器设备6
5.4.3 调查实施6
5.4.4 资料整理6
5.4.5 成果图件7
5.5 多道数字地震调查7
5.5.1 技术要求7
5.5.2 仪器设备7
5.5.3 调查实施7
5.5.4 资料整理8
5.5.5 成果图件8
5.6 磁法调查8
5.6.1 技术要求8
5.6.2 调查实施8
5.6.3 资料整理8
5.6.4 成果图件8
6 海底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调查9
6.1 工程地质取样9
6.1.1 技术要求9
6.1.2 表层取样9
6.1.3 柱状取样9
6.1.4 现场编录和样品处理10
6.2 工程地质钻探10
6.2.1 孔位布置原则10
6.2.2 钻探基本要求10
6.2.3 钻探班报和钻孔编录11
6.2.4 钻孔成果资料与完井报告11
6.3 工程地质试验11
6.3.1 现场测试11
6.3.2 原位测试12
6.3.3 室内土工试验14
7 区域地震安全性分析16
7.1 主要工作内容16
7.2 地震构造评价16
7.2.1 地震构造环境评价范围16
7.2.2 地震构造环境评价内容16
7.2.3 工程调查区地震构造评价16
7.2.4 区域地震构造图编制17
7.2.5 地震区与地震带划分17
7.2.6 综合评价17
7.3 地震活动性分析17
7.3.1 地震目录编制17
7.3.2 震中分布图编制17
7.3.3 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17
7.4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17
7.4.1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确定17
7.4.2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18
7.5 潜在震源区划分18
7.5.1 潜在震源区划分步骤18
7.5.2 潜在震源区划分标志18
7.6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18
7.6.1 地震活动性参数18
7.6.2 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原则19
7.6.3 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原则19
7.6.4 潜在震源区地震烈度或地震动衰减长轴方向及其函数和本底震级的确定19
7.7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19
7.7.1 场点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的年超越概率的计算19
7.7.2 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的不确定性校正20
7.8 地震区划20
7.8.1 地震区划的基本规定20
7.8.2 地震区划的表述20
7.8.3 地震区划分区界限的确定20
7.9 地震安全性分析成果20
8 成果20
8.1 成果20
8.2 资料汇编21
8.2.1 基本要求21
8.2.2 基本内容21
8.3 成果图21
8.3.1 基本要求21
8.3.2 主要图件21
8.3.3 综合工程地质图21
8.4 调查报告22
8.4.1 调查航次报告22
8.4.2 综合调查报告22
8.4.3 工程地质分区原则与命名22
9 质量管理23
9.1 质量管理目的23
9.2 质量管理内容23
9.3 质量管理过程和方法23
9.3.1 调查设计管理23
9.3.2 资源管理23
9.3.3 外业调查实施管理23
9.3.4 内业资料整理管理23
9.3.5 报告编写管理24
9.3.6 数据资料汇交管理24
9.3.7 档案管理24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土试样质量等级划分与试验内容25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取样描述与现场测试记录表26
附录C(资料性附录) 箱式/柱状采样记录表27
附录D(资料性附录) 粘性土、粉土的现场鉴别表28
附录E(资料性附录) 粘性土状态的现场鉴别表29
附录F(资料性附录) 工程地质钻探班报表30
附录G(资料性附录) 钻孔野外编录表31
附录H(资料性附录) 静力触探试验(CPT)班报表32
附录I(资料性附录) 标准贯入试验(SPT)记录表33
附录J(资料性附录) 原位十字板试验记录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