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Ⅲ
引言Ⅳ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符号3
3.1 术语和定义3
3.2 缩略语8
3.3 符号10
4 符合性12
5 通用布缆系统的结构12
5.1 概述12
5.2 功能元素12
5.3 布缆子系统13
5.4 子系统互连14
5.5 功能元素的安配15
5.6 接口16
5.7 尺寸和配置17
6 平衡布缆的性能20
6.1 概述20
6.2 布局21
6.3 平衡布缆分类22
6.4 平衡布缆的性能22
7 平衡布缆的参考实现30
7.1 概述30
7.2 平衡布缆30
8 光纤布缆的性能34
8.1 概述34
8.2 组件选择34
8.3 信道衰减34
8.4 信道拓扑34
8.5 传播时延35
9 线缆要求36
9.1 概述36
9.2 平衡线缆36
9.3 平衡线缆中共享线缆的附加串扰考虑37
9.4 光纤线缆38
10 连接硬件要求39
10.1 通用要求39
Ⅰ
犌犅/犜18233-2008/犐犛犗/犐犈犆11801:2002
10.2 平衡线缆的连接硬件40
10.3 光纤连接硬件47
11 屏蔽实践50
11.1 概述50
11.2 电磁性能50
11.3 接大地50
12 管理50
13 平衡跳线50
13.1 介绍50
13.2 插入损耗50
13.3 回波损耗51
13.4 犖犈犡犜5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平衡永久链路和CP链路性能53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测试规程62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平衡布缆用连接硬件的机械和环境性能测试64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电磁特性69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平衡线缆的首字母缩略语70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支持的应用72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关于平衡布缆的信道和永久链路的模型76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具有两条连接的F类线缆的信道和永久链路83
附录I(资料性附录) 关于本标准与早期版本的平衡线缆要求重要的变化84
参考文献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