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Ⅴ
引言 Ⅵ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3
4.1 对象 3
4.2 原则 3
4.3 内容 4
4.4 技术工作组织 5
4.5 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 5
4.6 工作底图的比例尺 7
4.7 成果 7
4.8 相关技术应用 7
5 准备工作与资料整理 7
5.1 编写任务书 7
5.2 表格准备 7
5.3 资料收集 7
5.4 资料核实与整理 8
6 外业补充调查 8
6.1 调查内容 8
6.2 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调查 9
6.3 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 9
7 标准耕作制度和基准作物 10
7.1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 10
7.2 确定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10
8 划分分等单元 11
8.1 划分要求 11
8.2 划分方法 11
8.3 校验与登记 11
9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12
9.1 确定计算方法 12
9.2 因素法 12
9.3 样地法 13
10 计算农用地自然等指数 15
10.1 查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15
10.2 确定产量比 15
10.3 计算农用地自然等指数 15
11 计算土地利用系数 15
11.1 分指定作物计算 15
11.2 综合计算 17
12 计算土地经济系数 18
12.1 分指定作物计算 18
12.2 综合计算 19
13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20
13.1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0
13.2 计算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20
14 农用地质量等别划分与校验 21
14.1 初步分等 21
14.2 校验 21
14.3 等别调整与确定 22
14.4 面积汇总 22
14.5 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协调与汇总 22
15 建立标准样地体系 22
15.1 原则 22
15.2 选择标准样地 23
15.3 标准样地的特征描述 23
15.4 标准样地的管理 23
16 成果编绘 23
16.1 图件成果 23
16.2 文字成果及基础资料汇编 24
16.3 数据成果 25
16.4 电子成果 25
17 成果验收 25
17.1 验收条件 25
17.2 验收内容 25
17.3 验收程序和方法 26
17.4 验收组织 26
17.5 验收项目与标准 26
17.6 验收报告 26
18 成果更新 26
18.1 要求 26
18.2 周期 26
18.3 程序 26
19 成果归档与应用 27
19.1 档案管理 27
19.2 成果应用 2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附表 28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全国各县(市、区)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 34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农用地质量分等推荐因素及其分级、分值和权重 139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全国各省作物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 158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标准样地选择、设立及确认 303
附录F(规范性附录) 农用地质量等别图图式 307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农用地质量分等野外调查导则 308
参考文献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