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Ⅴ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3.1 术语和定义 1
3.1.1 坐标系统 1
3.1.2 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 2
3.1.3 大地测量常数 3
3.1.4 地球自转运动 3
3.1.5 高程系统 4
3.2 缩略语 5
4 总则 5
4.1 概述 5
4.2 地心坐标系统 5
4.2.1 基本定义 5
4.2.2 实现的基本方法 6
4.2.3 维持和精化的基本方法 6
4.2.4 主要的地心坐标系统 6
4.3 参心坐标系统 7
4.3.1 基本定义 7
4.3.2 实现的基本方法 7
4.3.3 常用的参心坐标系统 7
4.4 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 7
4.4.1 基本定义 7
4.4.2 建立方法 7
4.5 高程系统 8
4.5.1 基本定义 8
4.5.2 常用的高程系统 8
4.6 坐标系统间的转换 8
4.6.1 概述 8
4.6.2 转换方法 8
4.7 地图投影 8
4.7.1 概述 8
4.7.2 高斯投影 8
4.7.3 墨卡托投影 9
5 地心坐标系统及其参考框架 9
5.1 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S 9
5.1.1 定义 9
5.1.2 参考框架———ITRFyy 9
5.1.3 参考框架———IGSyy 10
5.1.4 参考框架———GTRF 10
5.2 GPS的大地坐标系统———WGS84 11
5.2.1 定义 11
5.2.2 参考框架———WGS84(Gwwww) 11
5.2.3 WGS84与ITRFyy的转换关系 11
5.3 GLONASS的大地坐标系统———PZ90 11
5.3.1 定义 11
5.3.2 参考框架 12
5.3.3 PZ90与WGS84的转换关系 12
5.4 BDS的大地坐标系统———CGCS2000 12
5.4.1 定义 12
5.4.2 参考框架 12
6 参心坐标系统及其参考框架 13
6.1 1954年北京坐标系 13
6.1.1 定义 13
6.1.2 参考框架 13
6.2 1980年西安坐标系 13
6.2.1 定义 13
6.2.2 参考框架 13
7 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 14
7.1 概述 14
7.2 建立方法 14
7.3 与其他坐标系统间的坐标转换 14
8 高程系统 14
8.1 概述 14
8.2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14
8.3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14
8.4 大地高与正常高间的转换 1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坐标转换的数学模型 16
A.1 概述 16
A.2 三维转换数学模型 16
A.2.1 三参数数学模型 16
A.2.2 七参数数学模型 16
A.3 二维转换数学模型 17
A.3.1 二维相似变换数学模型 17
A.4 空间直角坐标与大地坐标相互转换的数学模型 17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地图投影的数学公式 18
B.1 概述 18
B.2 高斯投影主要公式 18
B.2.1 大地坐标换算到高斯平面坐标 18
B.2.2 高斯平面坐标换算到大地坐标 19
B.3 墨卡托投影主要公式 20
B.3.1 大地坐标换算到墨卡托投影平面坐标 20
B.3.2 墨卡托投影平面坐标换算到大地坐标 2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地心坐标系统参考框架的大地测量常数 22
C.1 概述 22
C.2 ITRFyy主要的大地测量常数 22
C.2.1 地球椭球基本参数 22
C.2.2 地球椭球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22
C.3 GTRF主要的大地测量常数 22
C.4 WGS84(Gwwww)主要的大地测量常数 22
C.4.1 地球椭球基本参数 22
C.4.2 地球椭球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22
C.4.3 WGS84(Gwwww)的精化 23
C.5 PZ90主要的大地测量常数 23
C.5.1 地球椭球基本参数 23
C.5.2 地球椭球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23
C.6 CGCS2000主要的大地测量常数 23
C.6.1 地球椭球基本参数 23
C.6.2 地球椭球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23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主要地心坐标系统及其参考框架间的转换 24
D.1 概述 24
D.2 转换模型 24
D.3 IGS05到ITRF2005的转换参数 25
D.4 ITRF2005到ITRF2000的转换参数 25
D.5 ITRFxx到ITRF2000的转换参数 26
D.6 PZ90到WGS84间的转换参数 26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参心坐标系统参考框架的大地测量常数 27
E.1 概述 27
E.2 1954年北京坐标系主要的大地测量常数 27
E.3 1980西安坐标系主要的大地测量常数 27
E.3.1 参考椭球基本参数 27
E.3.2 参考椭球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27
参考文献 28